它静静停泊在摩尔曼斯克港,锈迹斑斑的舰体,堆满集装箱的宽阔甲板,被脚手架层层包裹的舰岛,活像一座搁浅的钢铁废墟。这便是俄罗斯唯一一艘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如今的真实写照。与其说它是艘战舰,不如讲是个大型工业事故现场,无声诉说着一个大国海军当下的困境与疲态。
这艘巨舰的“病历”,翻开来是一连串触目惊心的厄运。2017年,本该是它脱胎换骨、重获新生的现代化改造起点,它被拖进了船厂。谁知,等待它的不是升级,而是更大的灾难。
仅仅一年后,支撑它的巨型浮动船坞PD-50竟离奇沉没,一台百吨级的起重机随之垮塌,直挺挺砸穿了飞行甲板。这给舰体留下了结构性的重创——用句大白话讲,就跟装修时拆掉了承重墙一样,伤筋动骨。
祸不单行,2019年,船厂里一场焊接作业的火花又引发了熊熊大火。火势迅速蔓延,过火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舰内的大量关键设备也付之一炬,损失惨重。
这些意外只是表面的创伤,真正的病根早已深入骨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失去了位于乌克兰尼古拉耶夫的航母总装厂,这意味着它丧失了建造大型水面舰艇的完整工业能力。多年来,俄罗斯的造船业基本只能在护卫舰这个级别上打转。
等到“库兹涅佐夫”号需要更换那些被烧毁、被砸坏的设备时,俄方才愕然发现:国内工厂根本造不出来!更要命的是,他们也无法像美国海军那样,从其他同级舰上拆卸零件应急——因为它,是俄罗斯独此一艘的航母。
2022年后,西方全面的制裁更是雪上加霜,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彻底断绝,维修进度就此戛然而止,陷入停顿。这艘曾经象征着红海军荣光的巨舰,就这样被困在了摩尔曼斯克港的码头边。
但病根远不止这些。更深层的问题,是系统性的腐败与管理混乱。2021年,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突袭了负责维修的第35修船厂,当场逮捕了厂长和财务主管,由此揭开了挪用巨额资金、虚报维修进度的丑闻。
这一切,都让最初那笔高达600亿卢布(约合7亿美元)的维修预算,变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无底洞。有评估认为,因事故修复和通货膨胀叠加,最终的维修开销可能比直接建造一艘全新的航母还要高昂。
就在这艘巨舰的“病榻”前,关于它的未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正激烈交锋。一方是俄罗斯海军前太平洋舰队司令谢尔盖·阿瓦基扬茨上将,他的诊断直截了当:放弃,是当下最明智的选择。
阿瓦基扬茨认为,从长远战略和现代化武器发展趋势来看,俄罗斯海军已不再需要这种传统的航母。在军费优先向陆军和空天军倾斜的当下,继续为这艘服役已34年、舰体寿命已逼近极限的老舰投入巨资,无异于一个代价极其高昂的“面子工程”。
就算勉强修复,它也只能再运作到2040年。将军的建议是,不如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核潜艇与“锆石”高超音速导弹这类能体现非对称优势的领域,这才是俄罗斯海军未来真正应该倚重的力量,能用更小的代价撬动战略平衡。
但军事专家瓦西里·丹德金对此坚决反对,他几乎是针锋相对地反驳道:“无人机技术固然发展迅猛,但在执行远程、大规模投送任务时,目前依然无法替代航母提供的强大空中掩护能力。”
丹德金环顾四周,不无焦虑地指出:美国、中国甚至印度都在加速发展航母,俄罗斯若此刻放弃,将彻底丧失远洋话语权,沦为一个近海防御型国家。他更强调,俄罗斯拥有一支全球顶尖的载人海军航空兵部队,他们是精英中的精英。
没有航母这个平台,这支宝贵的力量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流失甚至解散的命运。难道俄罗斯甘愿在全球海军舞台上缺席,将远洋的航道拱手让人吗?
这场争论的核心,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关乎俄罗斯作为大国的国家定位。一旦“库兹涅佐夫”号退役,俄罗斯将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航母的国家——这对莫斯科渴望维持的全球大国地位,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
想想看,当印度都已经拥有双航母编队,在大洋上巡弋时,俄罗斯却连维修一艘老航母的能力都已岌岌可危,这其中的落差,怎能不令人唏嘘?
无论这场争论如何激烈,一个长达十年的航母真空期,似乎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至于俄罗斯海军的未来蓝图,纸面上的方案并非不存在,只是听起来更像海市蜃楼,遥不可及。
一个方案是建造一艘排水量高达10万吨的核动力超级航母,设计载机90架,搭载包括苏-57舰载型在内的最新机型,甚至要用4部电磁弹射器。这无疑是个极具野心的计划,听上去令人振奋,充满了大国雄心。
可是,现实的骨感令人清醒。远东的“星星”造船厂,其能力远不足以承担此类巨舰的建造任务。而苏联时代那些建造大型舰船的核心技术、经验与人才,连同其摇篮——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都早已留在了昨日,难以复制。
另一个所谓的“更现实”的方案,是建造一艘8到9万吨级的常规动力航母,保留滑跃甲板,混合使用电磁弹射,载机量降至60架左右。这个方案一出,立刻招致了广泛批评,被指不过是“库兹涅佐夫”号的放大翻版。
评论家认为,它缺乏实质性的技术创新,依然无法摆脱旧有设计的束缚,未能跟上时代潮流。这样的方案,与其说是面向未来,不如说是困在过去,是无奈的妥协。
现实比蓝图残酷得多。今天的俄罗斯海军,特别是曾经不可一世的太平洋舰队,早已不复当年荣光。巅峰时期,这支舰队拥有超过700艘各型舰艇,其中不乏航母编队的身影,是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
而如今,太平洋舰队的水面舰艇仅剩区区50余艘,其中真正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堪堪不过7艘。整体规模和实力断崖式下跌。俄罗斯国防部内部甚至流传一种务实的观点:与其巨资修复老航母,不如多造几艘现代化驱逐舰和远洋护卫舰,先把太平洋舰队的骨架撑起来再说。
这种想法的背后,藏着一种深刻的、难以言喻的无力感。因为即便“库兹涅佐夫”号最终修好了,它又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扮演怎样的角色?
它的设计思想诞生于早已结束的冷战,过于强调单舰的“自保”能力,硬塞了192枚防空导弹和12枚体积巨大的“花岗岩”反舰导弹。这种“万金油”式设计,却严重挤占了宝贵的机库空间,载机量仅40架,远低于任何一艘美国航母。
为了弥补苏-33舰载机的老旧劣势,它又被迫换装了体型更小的米格-29K,这使其原本就不足的空中优势被进一步削弱。如今,它的象征意义或许大于实际作战价值,仅剩对付一些弱小国家、宣示存在的功能。
更残酷的现实对比来自不远的邻国。看看中国的一艘055型万吨大驱,它拥有112个垂直发射单元,可以搭载射程远达1500公里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
配合其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电子战系统,这样一艘驱逐舰,理论上足以在“库兹涅佐夫”号的作战半径之外,对其发起致命的饱和打击。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水面舰艇火力加起来,可能都难以匹敌一艘055的攻击潜力。
这种代际般的技术差距,让俄罗斯继续投入巨资维修“库兹涅佐夫”号的意义,变得更加令人怀疑。就算它能再次勉强出海,会不会到头来反倒被别人家的驱逐舰追着跑,沦为海上靶标?
航母的梦想,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卢布的贬值与战争的消耗。普京上任之初,也曾怀揣着重振海军的雄心,一度计划在2025年前建成新一代航母。但长期的西方经济制裁与技术封锁,让俄罗斯本土的造船业步履维艰,许多船厂濒临破产边缘。
而俄乌战争的爆发,则像一剂猛烈的催化剂,彻底改变了俄罗斯军事发展的优先次序。战争消耗了巨额的财力和物力,新航母计划自然被无限期搁置,优先级大幅后撤。
与此同时,乌克兰战场上无人机应用的成功,给俄军上了极其昂贵的一课,这使得俄军的武器发展规划迅速向能够直接服务于当前战场的装备倾斜——比如各种类型的无人机、高超音速导弹以及小型导弹护卫舰等等。这些装备,在俄乌冲突中显得更具实用性。
对于一场主要发生在邻国的陆上战争,航母这种依赖远洋作战的庞大平台,显得多少有些无用武之地,投入产出比极低。说到底,症结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字:“钱”。如果俄军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恐怕不仅要修复“库兹涅佐夫”号,更会全力以赴让那艘10万吨的核动力航母从图纸变为现实,重塑海军荣光。
当“库兹涅佐夫”号在码头静静锈蚀时,全球的海上力量格局正在悄然发生着剧变。美国海军的航母数量可能在明年降至9艘,而中国的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已完成海试,即将正式服役,向世界展示其日益强大的海军力量。
从改装“辽宁舰”摸索经验,到自主设计建造“山东舰”,再到配备电磁弹射、技术跨越明显的“福建舰”,中国海军的航母发展之路,走得可谓扎实而稳健,每一步都伴随着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
更关键的是,与之配套的万吨大驱、护卫舰、补给舰、核潜艇等各型舰艇也在同步更新换代,形成了一个完整且不断壮大的远洋作战体系,而非孤立的平台。这种循序渐进、体系化推进的模式,确保了技术成熟、人才储备以及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避免了俄罗斯式的困境。
“库兹涅佐夫”号的命运,几乎已成定局。它曾是红色帝国海军最后的余晖,如今却静静地躺在那里,舰岛上包裹的脚手架,仿佛是为一段海权旧梦搭起的灵柩。至于俄罗斯海军未来的蓝图,也许就如包裹舰岛的白布之下——空空如也,或只剩残破的框架,等待着一个或许永远不会到来的黎明。
股市开户网上开户流程,股票配资持仓,配资宝app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