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70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爸是不是心脏病就是喝茶喝出来的?他每天都离不开茶!”
王女士的父亲是一位地道的老茶客,早中晚三顿茶,一年四季不断。可谁料几天前突然胸痛、出冷汗,送到医院一查,竟是急性心肌梗死。家人一时懵了,心梗怎么说来就来?难道真是茶喝多了?
关于“喝茶伤心脏”这个话题,网上众说纷纭,有人说“茶是天然保健品”,也有人说“茶是心梗的隐形杀手”。那么,喝茶到底是养生还是致病?今天我们就来把话讲清楚。
一、茶本无罪,但喝错茶,心脏真的会“受伤”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咖啡因、儿茶素等成分,适量饮用对心血管确实有一定益处。比如,茶多酚可抗氧化、改善血管弹性;咖啡因可轻度提神、促进代谢。
但任何东西“过量”就会变质。心脏最怕的,不是茶本身,而是“这些茶”的错误饮法。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来说,某些茶可能正悄悄加重心脏负担。
二、这6种茶,建议心脏不好的人少碰
1. 浓茶
很多老茶客喜欢“喝出茶味”,殊不知,浓茶的咖啡因含量极高。过多咖啡因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增加,对已经不堪重负的心脏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研究显示,每天摄入咖啡因超过400mg,会显著增加房颤和心律不齐的风险。而一杯浓茶的咖啡因含量,可能超过150mg。
2. 晚上喝茶
晚上喝茶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影响睡眠。长期睡不好,身体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会持续升高,诱发高血压、动脉硬化甚至心梗。
中老年人本就容易自律神经紊乱,如果再加上茶的刺激,心脏更易失控。
3. 空腹喝茶
空腹状态下,茶叶中的鞣酸容易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心悸,还可能影响铁的吸收。如果茶中咖啡因浓度较高,还会加重心慌、心律不齐等症状。
特别是患有冠心病的人,空腹喝茶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律异常。
4. 喝冷茶
冷茶容易使血管收缩,特别是在冬季,饮用冷茶可导致冠状动脉突然痉挛,引发心绞痛或心梗。心脏本就对温度变化敏感,冷刺激会增加其负担。
5. 大量喝茶代替水
不少人用茶代替白开水,尤其喜欢边看电视边“泡一壶”。这种喝法容易导致利尿过度,身体丢失大量电解质,尤其是钾离子。
低钾血症会引发心律失常,严重时甚至可致命。心脏对电解质极其敏感,钾、钠、钙、镁的微小波动都可能引发大问题。
6. 加药材的茶
例如决明子茶、荷叶茶、三黄片泡水等“保健茶”,有些具有降压、利尿、泻下等作用。但长期饮用可能导致血压过低、电解质紊乱、心动过缓。
尤其是老年人,身体调节功能减弱,这类“功能性茶饮”很可能不是保健,而是慢性伤害。
三、心梗和茶确实有关,但不是唯一诱因
急性心肌梗死的直接原因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心肌供血中断。而诱因则五花八门,包括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摄入刺激物(如咖啡因)、血压骤升等。
所以,喝茶不是直接导致心梗的“元凶”,但却可能是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是在已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等多重风险因素的人群中。
四、喝茶有讲究,掌握这几点更安全
茶可以喝,但方式要对。医生建议:
控制浓度:淡茶为宜,每次3~5克干茶足够;
控制时间:白天喝为主,晚上尽量不喝;
控制温度:不烫口即可,避免冰茶;
控制频率:每天2~3次,每次1杯,不连续大量饮用;
选择种类:绿茶偏寒,红茶温和;心血管病人更适合红茶、熟普等温润型茶;
个体差异:有心脏病史、高血压、失眠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谨慎饮茶或咨询医生。
五、茶是“良药”,更是“毒药”,关键看怎么喝
古人云:“茶可清心,亦可伤心。”茶本是好东西,关键在于怎么喝、喝多少、谁来喝。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茶,更不是喝得越多越养生。
如果你已经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或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喝茶就应该更谨慎。有任何不适,第一时间就医,不要误以为是“上火”或“小毛病”。
参考资料: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冠心病防治指南(2020)
[3] 王贵齐. 喝茶有讲究:别让“养生”变“伤身”[J]. 家庭医学, 2021(8):36-37.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股市开户网上开户流程,股票配资持仓,配资宝app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