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笔记:穿越时空,
财富密码。
中国的黄金货币史,就像一场跨越三千年的华丽戏剧,每一枚金饼、每一块金版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时代的印记。作为旅游博主,我曾在各地博物馆见过这些沉睡的黄金,它们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穿越时空的财富密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金光闪闪的历史长河,探寻黄金货币背后的故事与秘密。
01 战国楚金版:
巧克力般的古老钱币
想象一下,公元前3世纪的楚国商人,从怀中掏出一块酷似巧克力的金版,用小凿子切下一角,放在天平上称重后完成交易——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黄金货币“楚金版”。
这些金版表面盖满小印戳,最常见的是“郢称”(“郢”为楚国都城,“称”为称量之意)。含金量高达90%至99%,边缘常有切割痕迹,见证了当年的交易场景。
背后的故事:在湖北博物馆,我见过一套完整的楚金版,它出土于江陵纪南城遗址。导游说,楚国的繁荣得益于发达的商贸与丰富的黄金资源,这些金版主要用于大额交易和贵族赏赐。
想象当年,楚国商人带着这些沉甸甸的金版,往来于长江流域,购买丝绸、茶叶与食盐,其中盛产食盐的齐国,向别国售盐只收黄金。
02 秦汉金饼与马蹄金:
帝国统一的财富象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黄金以溢为名,上币”的货币政策。“溢”(通“镒”)是重量单位,1镒约等于20两。从此,黄金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货币体系中的“上币”。
到了汉代,黄金货币变为圆形金饼,并在汉武帝时期有了艺术性突破——铸造马蹄金与麟趾金。汉武帝曾下诏将黄金改为麟趾、马蹄之形,以协祥瑞。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其形状:“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极工巧……上人谓之柿子金”。
背后的故事:在南昌海昏侯墓博物馆,我见到了出土的马蹄金,底部刻有“上”“中”“下”字样。这些字可能代表祭祀时的摆放位置,而非成色高低。汉代的黄金单位改用“斤”(约250克),赏赐动辄上百斤。比如刘邦曾赐张良“黄金百溢”(约2000两),赐家令“黄金五百斤”。但请注意,《史记》《汉书》中记载的赏赐黄金,很多时候是价值尺度,实际支付用的是铜钱或爵位。
03 汉代黄金的争议:
价值尺度与实物之谜
关于汉代黄金是否大量流通,学界一直有争议。一方面,文献记载的赏赐数量惊人——汉武帝赏赐卫青将士“黄金二十余万斤”,梁孝王死后“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另一方面,这些“金”可能只是价值尺度,实际支付用的是铜钱或爵位。
背后的故事: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指出,汉代文献中的“黄金”很多时候是计价单位,并非实物黄金。比如《汉书·王莽传》记载:“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明确显示实际支付的是铜钱。
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黄金(128公斤!)属于特例,与其特殊身份相关。所以,“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可能是个伪命题。
04 唐宋变革:
黄金的转型期
唐代的黄金货币主要以“铤”或“饼”的形制出现。上面常錾刻有文字,例如“金贰拾两铤 专知官长员外同正”。唐代白银开始发挥货币功能,黄金则更多用于储藏和价值尺度。
到了宋代,白银因其单位重量轻、价值大、便于携带而被称为“轻赍”,在大额支付和财富转移中作用突出。北宋都城东京和南宋都城临安等大城市有很多经营金银与铜钱兑换的金银铺。黄金的法定货币地位在唐宋时期一直没有恢复。
背后的故事:在西安博物馆,我看到一件宋代“金叶子”,薄如纸张,上面戳印着“韩四郎”“王助教”等商号名称。这说明宋代黄金货币形式更为多样化,也反映了民间商业的繁荣。宋代黄金虽非法定货币,但在大额交易、赋税和财富储藏中扮演重要角色。
05 元明清时期:
黄金货币的淡出与转型
元代政府规定了纸币与白银的比价,用白银确定纸币的面值。虽然政府禁止白银流通,但民间使用白银的情况越来越多。元朝银两主要的形制是银锭,仿自宋、金朝。
明代之后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黄金则更多用于装饰和储藏。清代“货币以银为主,以铜为辅”,黄金基本退出了流通领域。
背后的故事:明清时期,黄金主要以金锭、金元宝的形式存在,多用于国库储备、贵族赏赐和婚嫁聘礼。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那些精美的金器、金冠,无不显示着黄金的财富象征意义,只是它已不再是我们日常购物时能握在手中的“钱”了。
总结:黄金货币的演变轨迹 🗺️
纵观中国历史,黄金货币的演变轨迹如下:
从战国楚金版到清代金元宝,黄金货币见证了中国经济与政治的变迁。它的形制从称量货币到价值尺度,功能从实际支付到财富储藏,反映了中国货币体系“由实至虚”的发展规律。
下次当你在博物馆看到这些古老的黄金货币时,不妨多停留片刻——它们不只是冰冷的展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古人的经济智慧与生活故事。
#旅游#
股市开户网上开户流程,股票配资持仓,配资宝app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